北京报国寺 北京报国寺是始建于辽代的一处寺院,中间经历过数次的塌毁和重修,到了明末清初,这里俨然已成为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是当时文人墨客的雅游之地,留下了许多传奇佳话。最有名的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他在清顺治十五年来京后,即寓住在报国寺内,每日除浏览书市外,潜心著述和学术研究。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行之有耻”等思想言论,对后人影响很大。 现在的报国寺,已经发展成为京城一处颇具规模的古玩交易市场。在高楼大厦和如织车流的合围中,报国寺显露出一种特殊的文化气息。 报国寺法定的古玩交易时间是每周的周四和周末,平时也有人,但很稀少,多是一些交易小件的商贩或者叫卖小吃的流动摊贩。开市的两三天,这里热闹异常,从寺院内的墙根下到门口的马路边,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玩和杂件。大到明清的家具,上吨重的巨石,中到文房四宝,名家字画,小到一颗水晶珠子,一枚生锈的铜钱或一只鸣叫的蛐蛐。报国寺最具规模的交易品是古钱币和旧书刊。这里的古钱币交流非常火热,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泉友。报国寺的古钱币市场不但代表了中国古钱币收藏和鉴定的权威,也是中国古钱币市场的交易风向标。全国数得上名的钱币收藏家在这里比比皆是:“泉中影”、“泉海散人”、北京聚泉老吴、“东来顺”的小林等等,这些人不但都是大的古钱币玩家,其多年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更是了得,一枚钱币到了他们的手里,只扫一眼,即可立断真伪。当然他们绝少为陌生人“看货”,如果你和他们不熟悉,拿了一枚钱币过去,想让他们给“把把眼”,他们一般是摇摇头。行有行风,道有道规,据说这也是古玩界的行规,不是他们真的不懂,而是大家都默守着这样的一个行规。你若在他那里买一枚钱币,他不但给你“包真”,还会给你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从一枚简单的钱币讲到钱币身上承载的一大串事件和故事,听得你直了眼。如果你是拿了从别人手里买的钱币让他们去“瞧瞧”真伪,他们都会摇摇头:“不懂,实在不懂”。若是你跟他很熟了,他会拿出同样的一枚真品,给你讲解真品的辨别常识,讲透了,讲明白了,剩下的事情就由你去掂量吧。要想在这里“捡个漏”,没个几年的功夫几乎是白天做梦。 报国寺的书画交流古已有之,不过这里集中最多的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各种书籍和版画,其中最多的当数文革题材的书籍、挂画、纪念章等等。也有现代书画家的“墨宝”,启功的字,范曾的画,随意堆在废旧的图书报刊里,让你第一感觉就不是真东西,谁会把那么值钱的东西乱扔呢,一问价钱更确定了是赝品无疑。 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东边的墙根下是来自陕北的“军品大王”李长东,这会儿他正全身武装成“二战”的士兵,在那里吆喝着自己淘来的军用品。过去一看,都是部队上退下来的士兵用品,有棉帽棉鞋,皮带枪套,餐盒水壶,生锈的电话机,破了镜片的望远镜。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军品大王”,十几年前从革命老区陕北来到北京,刚开始靠收破烂度日,收着收着就专做起了“军品”的生意,这几年做的很是红火,眼界开阔了,更会包装和宣传自己了,随便在“百度”上一搜索,什么“京城第一军品大王”、“一个人的联合国”、“史上最牛的军品贩子”,称谓一大串,还开了自己的博客,贴上和许多名人的合影,真的是很“牛”。北边的墙脚下是老李的地盘,老李是地道的北京人,和他聊天,俨然是一个北京通,能从朱元璋讲到溥仪,从潭柘寺说到北京城。他的面前是堆积如山的各种破碎的陶瓷片,没有一样完整的瓷器。没人找他聊天的时候,他会一个人静静的把这些碎小的瓷片打磨成不同的蚀品,整整齐齐的挂起来,等待着有人来挑选。
早上九点,报国寺里就开始熙熙攘攘,人进人出了,他们用不同的方言,不同的方式讨价还价。这里的摊贩总是那么的悠闲和自在,不愠不火,不急不噪,眯了一对眼睛端坐在地上,过去问了价格,随意的答一声,价格合理了双方愉快地进行交易,价格悬殊了,摊贩只是轻轻一笑,你走你的路,摊贩照旧不急不恼,眯了眼睛继续享受着阳光。这里的交易就是这么的随和,甚至充满了一股浓浓的人情味,不像一些旅游景点的摊贩刁钻甚至野蛮。 下午四点,人们陆陆续续的出了门,就像潮水退却以后,有的人拣上了自己心仪的“贝壳”,有的人依旧是空了两手回家,无论摊贩或者游客,大家的脸上都挂着笑意。因为报国寺的门明天依然还会开的,交易还会重复的,几百年了就是这么一天天过来的。 走进报国寺,不仅仅是想卖掉两颗玛瑙石,或者淘得一张中意的插画,更多的是体味老北京遗留下来的这种文化味道。 (作者:闲云阁主人 赵志翔) 地址:宁夏银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