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7-25 14: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查了一下,这是大珍。
“色章果木”金币民国初期,随着商品贸易的增加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西藏地区的黄金货币逐渐流行。由于西藏地区当时还没有金币铸造,所以流通于市面的主要是印度的“托拉”金币(“托拉”为“TOLA”音译,系印度金银重量单位,一“托拉”约为11.7克,由于这种印度金币重一“托拉”,故得其名)。鉴于市场的需求,民国七年(1918),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萨设立罗堆金币厂,开铸“色章果木”(藏语音译,意即“黄金圆钱”)金币。此币重量仿照印度“托拉”金币,但币形较之薄、大。面、背图案在印度“托拉”的基础上加入了西藏传统的民族元素。其正面,中间铸一雄狮图案及藏文纪年,外环八个吉祥图徽;其背面,中央铸反映西藏宗教的八瓣莲及八辐轮图案,外环铸藏文“甘丹颇章诸方全胜”颂语及藏文纪值“二十两”。(“甘丹颇章”是藏语音译,其为五世***建立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名称。而“二十两”并非纪重,它是指一枚金币值二十两藏银)按币面所铸藏文纪年不同,此类金币可分藏历十五绕回五十二年(1918)、十五绕回五十三(1919)、十五绕回五十四年(1920)、十五绕回五十五年(1921)四种年份。“色章果木”金币铸造期间,正逢世界黄金价格逐年上涨。至1921年,一“托拉”金价已涨至藏银三十两。印度商人以貨換西藏金幣,使藏金外流,如繼續鑄金幣,則必虧本,故在1921年停鑄藏金.....據一位日本僧人多田等觀著的入藏紀行,提到.......[[因為藏商把金幣帶到印度,印度人以高出几倍的價格收買西藏金幣,這跟販運羊毛相比,帶少量金幣到印度是既不需要帶行李,又可以賺大錢......]]因此,“色章果木”值二十两藏银的标价显然无法维持,于是便在当年告以停铸。此类币的四种年份的铸品,存世均甚稀见。---引华夏资料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