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廉·巴雷特藏品拍卖第二场时提起过,这场拍卖中其他值得拿出来单独记上一笔的拍品其实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Lot 102的那一枚拍品——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
Lot 102 Hong Kong: Jonas Brook & Brothers Token, 5 cents, 1870-90, weight 1.20g, unholed, billy goat on obverse, weight 1.20g,
NGC AU58, NGC Cert. #3957229-013.
这种钱币正面为山羊头图案和“赞拿士布碌”字样,背面为“唏士洋行”和“香港”字样,直齿边,直径15.6毫米,重约1.115克到1.261克之间(巴雷特这枚重1.2克)。虽然有时会被称为“银币”,实际上材质是镍,并非银质。因为带有中文和香港地名的缘故,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中国钱币收藏者的注意。
原本估价800到1,000港币的Lot 102最终以超过估价上限4倍的4,500港币成交,按这个比例在本场拍品中可以排到第9名,算是受到热烈追捧的拍品之一。
在过去的拍卖目录上,这种钱币往往评价甚高,甚至有称之为“香港代用币名誉品”的,亦有言之凿凿称“该币曾在香港、广东沿海等地流通,当值香港五仙、广东三分六厘同价使用。”这种没有面值标记的钱币来历究竟如何?是否真的曾经如此流通呢?
早年间唏士洋行山羊头钱币曾经一度被与英国鞋厂科威勒斯(Cordwainers)联系在一起。这家起源于13世纪的老牌鞋厂的名字当中的“cordwain”就是指一种山羊皮的皮革,因此在他们的标志中同样也包含了山羊头的图案。有所相似的山羊头图案自然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然而除了山羊头的图案之外,钱币上的其他要素“赞拿士布碌”、“唏士洋行”和“香港”与科威勒斯都没有什么共同点,这种钱币与科威勒斯鞋厂之间并无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