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錢幣展售會剛結束,我應邀在4/8發表演說。題目靈感得自二十幾年前出版的《方鏪考》內容,講的是福建在多年前出土的兩件小銀錠。 演講大綱如下: 《方鏪考》第250頁提及:西元2000年有一批銀錠在福建出土,因為多屬碎銀之類,未受外界注目。不過,夾藏其中,卻有兩件銀錠明顯仿鑄自「西班牙南美殖民地剪切型銀片」(Spanish silver cobs),也就是中國所稱的「十字錢」或「鋤頭楔子銀」。 十字錢,大概是最早大量流入中國的洋錢類型,每枚都是以大銀條用手工逐一裁切、再加蓋印記所製成。16世紀末開始進入中國,主要流通於閩粵沿海。銀片以重量規格計價,存在8、4、2、1里耳(Reale)四種主要規格;另外,還有極少量的1/2里耳。 到了18世紀初南美各地陸續停鑄。供應告竭,十字錢在中國市場逐漸絕跡。不過,十字錢的重量規格,卻成為往後中國的銀元規律。 兩件銀錠,具有以下特徵: 一,均留下裁切痕跡,顯然是為遵守特定重量標準所致。 二,分別重13公克與27公克左右,符合4里耳與8里耳的規格。 三,一件加蓋「康」字,或許是銀匠代號,但另一件加蓋「十字」印記,則明顯為影射「十字錢」。 在十字錢流通中國的一個多世紀期間,百姓態度從狐疑到信任,交易方式也就逐漸從「秤重驗色」轉變至「論枚計值」。由於商民稱便,十字錢開始享有高於含銀量的溢價。 十字錢,也是極受歡迎的國際貿易銀。但,到了17世紀後期,十字錢來源開始大幅減少,在很長的一段期間,通貨短缺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大難題,這個問題直到18世紀中期,包括西屬墨西哥「雙柱銀元」(Pillar Dollars)等洋錢填補了十字錢所遺留的空缺才告解決。這兩件銀錠的存在,卻告訴著我們,在青黃不接之際,中國商人曾如何努力突破困境。這兩件銀錠也已成為目前僅知的有趣類型:「十字錢替代品」(Pseudo-co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