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闲聊! .
此类品种铜样争议很大,除了亚高兄说的形制不符当时传统设计风格外,还有其他问题。 . 钱币书上能查找到,最早描述此类一两币,是1919年11月,意大利外交官朱塞佩·罗斯博士(Dr.Giuseppe Ros)在《北华捷报》上撰文「探讨中国两银币」时所披露,后来耿爱德(EdwardKann)的《中国币图说汇考》引用罗斯博士当时的研究。 . 罗斯博士在《北华捷报》上撰文探讨中国两银币时,似乎并未完全理解这硬币的意义,他写道;「已知有铸铜样币,我见过3枚铜币(他本人当时有3枚),直径较小,约与二十文大小相似,正面中央刻有“库”字,周围刻有“北洋机器局”,背面中间刻有“一两”,周围环绕着两条龙。」 . 当时的罗斯博士和后来的耿爱德,显然都没有怀疑,清代中国人对「龙图」形象的问题,他们以为这些是金币铜样,它的存在是为了展示目的而用铜或黄铜铸造的试验品,并将之未被铸造的原因归咎于1899〜1901年之间的义和团运动,因为义和团的扰乱,使得清政府停止铸造或发行该币。 . 清末“银、两之争(银两制、银圆制)”主要发生在1902〜1910年期间(光绪二十八年〜宣统二年),核心焦点是货币单位采用“两”还是“圆”的争议。清末首铸机制“一两”银样有;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与「奉天癸卯光绪元宝库平银一两」,以及隔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的「湖北双龙库平一两」。 . 而“金、银本位之争(金本位、银本位)”则是在1906〜1910(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年〜宣统二年),争议核心焦点是货币主币材质是采用“金”或“银”。晚清政府在1906、1907年试铸了大清丙午及丁未金样。1910年(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才正式采用银本位,以七钱二分为货币主币的材质与单位。那么定位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制作的此币,显然和清末“银、两与金、银之争”时间不符。 . 至于北洋机器局"厂内代用币"可能性更低!理由是;代用币的出现是有目的性的需求,一个官方造钱的地方,怎么会需要用到代用币?若说出入证章还比较可能,但该币有边齿、且上印有币值就解释不通了。主要还是「龙」的形态几近滑稽,要知道清代对「龙」图腾的讲究是极为严谨,至少当时清政府的造币局厂,是不可能会接受这样滑稽的"龙图腾"被用来造币,就更别说会被设计出来,所以我认为出自清政府官局的可能性,就可以先排除。如前言,与当代传统设计风格极为不符! . 假设说它到代的话(清末1900年前后),比较可能是与当时清政府有接洽,外国造币厂(或洋商)的广告试铸币,但这点尚待能找出当时国外造币厂或洋商的铸造资料来证明。不然就只能往清末民初、当时民间忆造品看。 . 我个人偏向认为是后者,只是我是业余、看法纯属个人认为,不代表事实就会是如此。既然林国明《金银币目录》(L&M)、与其它国内出版的钱币图录(CCC)都有收录,代表有其认证与保证,所以我会尊重其存世的事实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