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在萧瑟的秋天里,有些人的想象力并没有随着落叶而枯萎,而是随着腐叶而滋肥。“杂谈”的作者真是用心良苦。首先设计了一个并不存在的角色,故事,场景。并通过煽动民族情绪在读者中制造反感。这叫声先夺人,夺取舆论的制高点。
看看他在“杂谈”里用的句子吧:“中国人摊位的东西我是不买的,你们中国的假东西太多了,盒子币都是假的。。。”
任何一个看了这样句子的人都会产生反感。包括我在内。因为观点偏激。而这些话到底是谁说的,那个中年秃顶男是何人,只有天知道。如果那个中年人确有其人,我个人对那个“虚拟”中年人的观点是不支持的。
在何处购买钱币是个人的自由。不用杂谈的作者来愤愤不平。她也许不明白在海外收藏中国钱币非常困难。因为中国有自己的银行结算系统,而且海关又不放行。所以从海外拍卖行购买有保证。但要付高价,这也是无奈的无奈,本阁非但没得到同情,反而被杂谈作者指责为 “水平不够”,“牛逼”,“烂仔” (loser),很费解。
我个人觉得,杂谈的作者心态有问题。不但偏激,仇富,而且无力,无礼,无理。大家看看她在银锭版的涂鸦便可了解。
更有趣的是,前两天也有一个姓 “汪”的人通过首席私信我。自称在澳洲,一方面对我表达同情,一方面向我兜售一枚银锭,被我婉拒了。我想这人不会和 “杂谈”的作者是同一个人吧!一人两号?如是,我推荐您去好莱坞跑龙套。
有人劝我,银锭水深,首席有江湖。我一笑了之。但是,我对杂谈的作者很担心,我很想为她请一个心理医生,让她能从耿耿于怀的“半瓶醋”中解脱出来。愿上帝保佑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