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临老牌名品;江阴「篁村 狮子戏球 伯泉 壹角币」。只有对常临币收藏感兴趣的人,才会知道这枚其实是很利害的品种,它比龙虎塘存世数量少且罕见,所以在各钱币讨论区能见度很低,可以说是被常临币先天缺陷~"品相"~耽误到的名品。大概只有我早年对常临品种币的收藏研究时,会对此币构图解析有过深入研究。藉着版主古泉王子桂俊兄分享藏品,以及祝贺桂俊兄与几位收藏常临币前辈先进的藏品合集著作,最新出版的《常州地区 临时流通币 图鉴》新书上市,来给整理一篇对此枚币的看法! .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狻猊是狮子(古文称:师子)的祖先,有人说狻猊之所以后来更名为师子(狮子),是因为在中国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故事里,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姜子牙跑到昆仑山向元始天尊那里借来坐骑"四不相"神兽,与法宝"打神鞭",最后打败九龙岛灵霄宝殿四大元帅,其中四圣之一的杨森坐骑就是狻猊,杨森战败后,狻猊成为了文殊菩萨的坐骑,并且成为守护佛门法师的徒子。 . 要谈「狻猊」,就不能不说「狮子」,狮子是外来之物,我们都知道狮子并不是中国原生物种,古书上记载,师子(狮子)最早是东汉时期由西域引进(今伊朗附近)。而狻猊是为神话中,龙生九子之中排行第五的龙子。五代著名画僧诗人贯休(832~912)在《送颢雅禅师》的古诗句中就有写到;「天花娉婷下如雨,狻猊座上师子语」,这里的后句即谈到;上古神兽狻猊,就是近古瑞兽师子,也就是后来的动物狮子。佛家用狮子以喻佛,指狮子无所畏惧,法力无边。这也是现在很多地方在佛像左右都立有狮子造型的原因。尽管一般都将狻猊视同为狮子,并且将之融入在中式传统建筑之中,使得狻猊与狮子有时也会同时出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在一些古代建筑、文玩,或佛教文物,看到狻猊或狮子造型的物品及图腾。这枚江阴「篁村伯泉壹角币」图案就符合神兽狻猊的特征。币上的图案与其说是「瑞兽狮子」,其实更正确的说;牠应该是「神兽狻猊」。狮子只是是更贴近现代的说法! ▲附上旧版常临书《袁谱》书上黑白拓印原物的彩图。 . 严格来说;在古代神兽图腾文化中,「狮子」被视为"瑞兽",与其祖先「狻猊」"神兽"在外观长相还是有差异的。瑞兽「狮子」脑后毛发为围头披肩鬃毛,身上短毛,背脊无鬃毛,尾巴终端一撮鬃毛。神兽「狻猊」脑后毛发为围头螺旋发毛,身上直长毛,背上有一道螺旋发毛一路延伸至尾椎,尾巴终端则是分叉如火焰状,也是我们对上古异兽认知中的"龙背、麒麟尾"。我曾经在逛博物馆时留意过,似乎唐、宋以后的文物,对于「瑞兽狮子」与「神兽狻猊」的外貌,已经彼此不分给融合一起了。 . 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看;狻猊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法"的守护者,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的左侍,文殊菩萨乘坐的神兽就是狻猊,所以狻猊也是佛庙寺院这些中式宫殿传统建筑的守护者,牠经常会出现在中式传统建筑的屋脊上(脊兽),或是成为门口的看门石兽,因而有着镇宅辟邪之地位。绣球最早其实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流星锤",古人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在狩猎或战争中运用的兵器,逐渐演化成用于竞技强身、娱乐身心、以及传情达意(抛绣球)的活动,之后绣球就演变成为象征吉祥如意的装饰品。绣球在佛教中亦被视为"佛"的替身,古人认为经常佩带包有香料的小绣球,有如同玉佩般能驱邪健体的功效。而彩带则是形容喜庆或节日的繁华景象的装饰点缀,它最早应该是源来自神兽「狻猊」习性的延伸,在古书中有一段对狻猊的形容;「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狻猊形象比较常出现在香炉上,喻意随时吞烟吐雾,彩带就是象征云彩烟雾,喻意香烟袅袅、云雾缭绕之意境。 . 「狮子滚绣球(狮子戏绣球)」是汉族传统吉祥图案,狮子为古代汉族人民心目中的瑞兽,绣球是用纺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被视为吉祥喜庆之物。据《汉书·礼乐志》,狮子滚球源于南北朝的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舞狮演化而来。汉代民间流行「狮舞」,由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尔后舞狮便成为民俗喜庆活动,寓意祛灾祈福,「狮子滚绣球」图案便来源于此。 . 经由以上介绍,文末最后尝试着来解读币上图案代表的意义:在中国旧时民间有句俗彦「狮子滚绣球,好事在后头」。整句寓意;狮子象征着消灾、驱邪、赶走一切灾难,而绣球加彩带则有平安顺利、吉祥如意,好事马上就要连连降临的意思。另外;「狮子滚绣球」亦有"球成子出"之意,球(求)成子出是表达古人对子嗣昌盛有着殷殷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