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尚正 于 2014-8-8 00:33 编辑
关于施嘉幹捐献藏品的一些说明
二十二年浙江二角银币的伪品,细分可成两版,上海博物馆的施嘉幹捐献藏品中都有。以前,马定祥与杨成麒两老在上博任职期间,已经将其鉴别出来,一起编入伪品类的参考品。但现在,这类伪品又被误当珍品列入上博正式藏品。其原因,需用一段故事的记叙才能说明。 施嘉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银币收藏家。文革动乱初期,施嘉幹先生为避免自己的藏品遭抄家而蒙受损失,便以捐献的名义送交上海博物馆。 1975年初,施嘉幹先生因心肌梗塞而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1978年,上海博物馆在马定祥与杨成麒两老的担纲下,对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机铸币进行全面整理,去除混杂其间的伪品,并将真品整理成大全套。由于施嘉幹先生的藏品体系脉络比较清晰,所以当时的配套就用他的藏品作为基础,其他的,比如著名钱币收藏家李伟先所捐赠的银币藏品,是作为配套的补缺。在配套整理过程中,施嘉幹先生藏品中两枚二十二年浙江二角银币伪品是被剔除的。 约1979年初夏,经过拣选、编号、照相、建档等等工作流程,上博银币藏品的配套整理大功告成。然不久,中央政府下达关于纠正文革错误的“落实政策”决定,其中除全部发还抄家文物的规定外,还提出对在文革期间接受捐献的文物必须进行重新确认的要求。施嘉幹先生的捐献是在文革初达成的,按例须经重新确认。当时,马定祥先生带着我去拜访寓居上海的施嘉幹先生遗孀董逸新女士。当谈到重新确认捐献之事,董女士回答说,把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是施嘉幹先生生前的意愿,但因定居美国的儿子施欣昌对于他父亲在文革期间所受到冲击心生怨愤,所以决定要求发还施嘉幹的全部藏品。 其实,大藏家李伟先捐献的银币藏品在整体品种上是超过施嘉幹藏品的,归还施嘉幹的藏品并不会降低上博银币收藏的品种质量,但由于配套具体工作投入了很大工作量。所以,上博领导还是想把施嘉幹藏品留下来。这样,马定祥先生又带我去了两次施嘉幹先生的家,结果遭到的是一次比一次更为坚定的拒绝。无奈,1980年初,上博便把施嘉幹的藏品悉数退还给施家。接下来,我们又用大半年的工作时间,再以李伟先先生捐赠藏品作为基础进行整理配套。 1995年,为追求简单、清净的生活状态,我辞去上博公职。同时也刻意疏离当时喧嚣嘈杂的钱币圈。 1998年,施嘉幹先生夫人董逸新女士代表其家属向上海博物馆捐献了施嘉幹先生的全部旧藏。施嘉幹的银币藏品又戏剧般地回到了上海博物馆。不过,回来后的藏品已是真假混杂一起,以前老一辈的鉴定结论已无迹可寻,所以某些伪品被上博后来的专家误当真品编入藏品了。其中,二十二年浙江二角银币的伪品便是一例。 现在的上博藏品取舍,已不代表马定祥与杨成麒两位钱币大师的鉴定立场,这是我以上文字的主旨所在。
|